联影医疗功率部件事业部ceo褚旭博士(右一,清华大学电机系1998级系友)与团队研发成员曹彬(电机系2001级系友)、张曦(电机系2008级系友)、张铁山(电机系2010级系友)开展技术交流。(以下除署名外,均为徐程拍摄 )
是走仿制的道路,还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在哪里?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在联影医疗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缩写“联影”)从事核心部件研发工作的褚旭博士打了个比方,“走仿制的道路,意味着这条路的方向至少是明确的,而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就像是走迷宫,完全没有方向,可能是个10个方向里9个是错的,捷径只有一条。”
褚旭所在的联影在创立伊始,就定下了走自主研发的道路,这一条荆棘遍布的道路一走就是八年。定位于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生产研发,国内不仅人才缺乏,核心技术更是一片空白,创新难度可想而知。然而仅八点,这家民营企业却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而由褚旭博士率领的核心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的mr梯度功率放大器(简称gpa)、射频功率放大器(rfpa)等核心部件,真正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跨国公司在该领域长达30多年“一统天下”的局面,且在产品性能上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在全球数百家医院已投入使用。
在联影80多名核心研发团队成员中,大家的平均年龄仅仅只有31岁,大量成员都是从应届毕业生开始培养,是他们让“中国智造”走向全世界。
说起高端医疗设备,少不了磁共振(mr)、ct、pet/mr等这类大型医疗影像设备。这些设备的研发,涉及诸多不同专业,上游产业链很长,复杂程度堪比航空行业,技术难度大,投入成本高,研发周期长,核心部件高度依赖进口。
就拿磁共振来说,其中有两个核心部件非常重要,即gpa和rfpa,他们并称为磁共振系统的“发动机”与“雷达”,直接决定了磁共振整机的技术水准。
“想要影像设备扫描速度快,图像又尽可能清楚,这里面gpa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拿飞机做比较,gpa就像发动机,性能越高,磁共振图像质量越好。”早在12年前,褚旭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就开始钻研磁共振核心技术。
“那时,我们系就只有一台网络分析仪,核心部件甚至连基础的元器件都基本依赖进口,国内没有一家单位可以做,一直到我博士毕业都没有做成。”褚旭感慨道。
毕业后,外企的多年工作经验使他慢慢清楚,由于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能实现兆瓦级gpa自主研发的厂家在全球范围内不超过四家,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几家竞争企业手里,最好的核心部件不易购买。“研发中国制造的gpa”这个愿望,在褚旭心中扎下了根。
2013年,他怀着一腔热情加入联影,与同样在外企工作过多年的曹彬,一起研发gpa。“别小瞧gpa的外观,这个像冰箱一样大小的箱子,能在瞬间爆发出支撑起1600个1.5匹空调的用电量。”曹彬说,“如果你打开它,就会看到它的密度非常高,涉及到1200多种、近3万个底层元件,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好在联影的研发团队里,各个领域的尖端人才备具,诸多海归科学家以及具有研发、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多学科交叉无阻、各领域人才沟通无碍。才能让他们有机会将功率、电子、软件、结构、散热等多种技术都应用到产品中去,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
2014年,仅仅用了2年时间,他们就做出了样机,基本实现成像,攻破80%的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生产出样机,让研发团队成员信心倍增,但接下来的5年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坎。
“实际上,我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后面20%技术,那经历了一段非常枯燥的时期。我们不断打磨、优化产品性能和成本指标。”曹彬感慨。
自主研发到最后,那种艰难褚旭也深有感触:“就好比一个空箱子,一开始你要往里面装东西非常简单,但越到最后,束缚越多,要装进去东西越来越难,只有坚持,不断的坚持。”
gpa技术研发,也一度遭遇“推倒重来”。
“那是因为我们在最终测试的时候,发现产品底层有一个元件偶尔会被干扰,一个开关器件在长期使用中,存在误触发的可能,虽然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问题,但这件事情不能让我们100%放心。”褚旭说。
当时,整个研发团队有过激烈争论,“我们需要把一个芯片的厚度增加几毫米,但是由于产品内部很紧凑,几毫米厚度的增加,也会导致机械布局完全改变,但后来为了彻底消除可靠性的风险,我们争论的结果还是推倒重来。”褚旭肯定了这种坚持,“这个决定,也让我们的这款产品,从来没有因为这个原因失效。”
如今,联影是全世界整机厂商里面第三家掌握兆瓦级梯度功率放大器技术的厂家,性能实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不仅如此,联影mr已实现了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百分百自主研发,不仅掌握了从磁体、射频、梯度、谱仪、gpa、rfpa再到软件、应用与设计的全部关键技术,更在一些性能指标上超过国际同类产品。
与此同时,核心部件已搭载联影高清tof pet/mr、光梭3.0t mr等产品,在全球数百家医院投入使用。
联影生产的主要医疗影像设备。 联影供图
打造生力军,保持持久发展动力
回望12年前毕业那时,褚旭感慨颇深。
“那时,国家经济水平没有那么高,市场需求没那么大,即使是资金充足的大医院,也不大会购买国产医疗设备。那时,在学校做科研的物质条件也很差,甚至电脑都做不到一人一台,国内相关领域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他说。
如今,褚旭看到了光明:“现在是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的工业实力已经有了强大的基础,国产医疗设备行业正在高速发展,人才储备逐渐到位,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工程师在中国有很大的舞台。”
褚旭所在的联影医疗功率部件事业部,现有研发人员80多人,多位海外行业专家,90%以上都有硕士学位,其中20%以上都是博士,平均年龄31岁,80%的成员都从应届生培养。
2017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张铁山,入职联影后主要负责某核心部件的研发,“在这里,我的价值能得到认可,我接触的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团队会为每个应届生配一位资深工程师做导师,导师从细节指导我,把来龙去脉、科学文献都给我看,我也会把资料汇总,告诉我现在的徒弟。” 这种师徒传承的关系,铸就了一支竞争力越来越大的研发团队,这也是国内绝无仅有的,只有打造生力军,才能保持持久发展的动力。
如今,联影仍在以“加速度”发展创新。
褚旭表示,联影产品进入市场后,直接推动了同类进口设备价格下降,正因为价格降低,更多的医院可以安装更好的设备,“比如我们的磁共振、ct,现在甚至可以安装到乡镇一级的医疗机构,这在以前难以想象,而核心部件的研发还带动了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以gpa为例,涉及到上百家供应商,不仅为当地带来数亿产值,也带动芯片、传感器等全产业链的升级发展。”
转载声明|转自“澎湃新闻”官方网站,原文名“新时代奋斗者|平均年龄31岁,他们让“中国智造”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