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介绍:
1995年,1998年毕业,学制三年。电气工程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大专班。班级人数为49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3人。班主任为陈宜林。
在校情况:
曾经住过的宿舍有7公寓和北门外大专班专用宿舍,上课教室主要在西大操场西边的大专班专用教室、北门外大专班专用宿舍,实验室有西主楼301、302、主楼后机房、高压实验室等西主楼相关实验室,我们多名同学参加校合唱团等团体,积极参与专科系学生会工作,并得到系领导和同学们的高度认可。
班级大数据:
班长:倪建斌 副班长:孙继春
这一届,是电机系大专班第11个班,在校所学课程和任课老师:大学英语 吉嘉琴、高等数学 陈永亭、大学物理 张三慧 邓新元、线性代数 陆文娟、机械制图 周柳真、汇编语言 李芙英、fortra语言、数字电路 童陆园、模拟电路 谢小平、电路 李志康、电机学 王承煦、材料力学 王叶淘、微机控制、电机控制技术 陈宜林、电力工程 崔文进、电力电子 陈建业、高压电气 肖如泉等。
生源地主要以吉林省通化变压器厂为主,小部分来自浙江三门变压器厂、安徽、河南、湖南、黑龙江、江苏南京、北京等地。经过4年在校学习(预科一年),毕业去向主要都留京就业,有小部分回到家乡学以致用和移民国外。全班同学走向社会后都参与到科技工作中,不论国企、外企、还是民企和自己创业,都在不同岗位上为中国这20年科技发展做了各自的贡献,行胜于言、身体力行的传播着清华精神,我们是在特殊时期,通过特殊渠道和清华结缘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没有伟大的成就,可是我们一直以“清华人”要求自己,在各个行业,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负韶华,不负母校!
班级格言:
上善若水积德厚,春雨夏露润无声。共铸清华,有我电专。
班级故事:
清华园拾忆
犹记当年,年少懵懂,何其有幸,进入清华园学习。
三年时光,一直在记忆深处闪亮,为我们的人生前行激励。
刻在心灵深处的是我们五十人的班级,欢乐融洽,心手相牵,不离不弃。
不能忘的是那些经历,珍珠般摇曳生辉,苦辣酸甜,点点滴滴。
元旦晚会,你排我演,同心协力;
学生节里,你教我练,跃跃欲试;
交谊舞中,你帮我学,互助互利;
运动场上,你追我赶,争先恐后;
荷塘夜游,欢声笑语,无忧无虑;
集体郊游,载歌载舞,春风得意;
新老图书馆,书香四溢,早早去占座是我们莘莘学子;
大小食堂,菜品丰富,“饕餮”着我们的口腹。
满满的记忆,慢慢的回忆… …
二十多年光景,旧梦依稀。
即使毕业后各奔东西,依然不会忘记彼此,不忘母校,不忘清华情。
清华园小记:
岁月匆匆,距离毕业已二十余载,往事历历在目,记忆中的清华园,有烟雨朦胧的亭台楼榭、有古香古色的图书老馆,巍峨的大礼堂… …,故人仍在?往事依稀,当年的欢声与笑语、冲突与矛盾、悲伤与迷茫… …统统都已经成为宝贵的人生经历,每每回想起来,不觉莞尔……
武术课
记得大学里开设了武术课,主要学习拳法、剑术和刀法等,授课老师是一位美女教练,同学们都练得不亦乐乎,某君是比较热心之人,每每课间及茶余饭后经常会指导一下其他同学的拳法和刀术,等到期末时同学们一个个都顺利的通过了考试,只有此君拳法打到一半呆立在原处,大囧不已,最后全班只此君一人补考,一段时间成为我们的笑谈。
包子与馒头
某日在食堂午餐,忽闻一宿舍同学和食堂师傅大吵起来“我要的是包子,你给我的是什么?”,师傅:“我给你的就是包子啊!”,“这怎么是包子呢!”,我们闻声跑了过去,只见此君和食堂师傅争论的面红耳赤,直接向我们控诉,“我要的是包子,他给我拿的是馒头,包子!包子怎么能有馅呢?”,我们说包子就是有馅啊,馒头才没馅呢!,后来总算搞清楚了,在此君老家包子是不带馅的,带馅的是馒头,不同地域的习俗真是千差万别呀!
与河南同学一起去食堂吃饭,此君主食永远都是两个馒头,不解!我说:“每天都吃馒头你能吃饱吗?”此君回怼:每天都吃米饭你能吃饱吗?!
寒风中的拖鞋
都感觉东北人抗冻,可我见过真正抗冻的还是几个浙江的同学,元旦的北京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了,我们一众东北人都穿起棉衣棉鞋,只有几个浙江同学还穿着夏天的拖鞋在寒风中骑着自行车飞驰,一年四季在浴池用冷水冲澡的非此君几个莫属!
神经衰弱君
同学某君一直神经衰弱,经常吃些螺旋藻、松花粉等补品,吃饭比较挑食,看我吃饭狼吞虎咽比较香,就和我约好一同去食堂吃饭,我打什么菜他也照着打一份,等我风卷残云一般后,他还没动几口,诧异地看着我说:有那么好吃吗?,我说:多好吃啊!不知此君的神经衰弱现在好没好,那些补品多半是浪费了!
女生宿舍的“钢圈”
某君受邀到女生宿舍做客,发现一女同学床上有一“钢圈”,此君好奇心大起,拿起把玩,却不知作何用处,众女生大囧,不敢做声!此君多年后方知此圈用处,沦为笑谈!
名师教诲
教授《大学物理》课程的是此书的主编张三慧老师,张老师上课重来不带课本,每个公式的推导都信手拈来,把很难很抽象的物理课讲得通俗易懂,张老师平易近人、慈祥可爱,他的同学朋友及子女大都在国外,和我们讲他基本不出清华,清华园什么都有,出了清华基本就是出国;
讲授英语的是吉佳琴老师,上海人,留学苏联的副博士;90年代正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时候,最喜欢听吉老师讲一些国家科技的发展和她出国与前苏联同学交流的事情,印象最深的就是吉老师经常能在我将头深埋在桌子下的时候把我叫起来读一段东北口音的英语,每当我面红耳赤的读完之后再纠正我的发音,乐此不疲!遗憾的是直到毕业也没能给我纠正过来!真的让老师失望了!
清华的食堂
记得上学时清华的食堂有数十个,每个都有不同特色,教工食堂的鱼香肉丝和大包子、7食堂的烧茄子、韭菜盒子,特别是薯条炒蒜薹是我的最爱;东大操场对面食堂的肉包子也很不错,万人坑的小炒,清华周边也有很多美食,照澜院路口吱吱冒油的韭菜盒子、几个摞在一起一口咬下去,那叫一个香!
北门外的砂锅饭、炸鸡腿;记得北门外去八家村的路上,好像在河边有一对年轻夫妇开的小店,他家的酸辣汤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酸辣汤,没有之一!勺中填油加热,放入瘦肉丝煸香,淋入香醋,填汤后放入豆腐、木耳、大量的胡椒粉,勾芡出锅,一气呵成,热腾腾一大碗,再配一碗米饭,是我经常犒劳自己最丰盛的“大餐”,多少年过去了,记忆犹新,再也吃不到那么好吃的酸辣汤了!
我们班东北人多,大都喜欢吃韭菜盒子,有一段时间,7食堂每天中午有韭菜盒子,但只做一盘,去晚了就没有了,我们每天中午安排同学先去排队,等韭菜盒子一出来就全买光了,久而久之引来众怒,大家投诉食堂说一帮东北人垄断了食堂的韭菜盒子,逼得食堂只能采取限购措施!
老馆与新馆
清华里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图书馆占座,图书馆分老馆和新馆,新馆大多是科技类图书,老馆人文类图书较多,因为图书馆比较安静,学习环境较好,学习氛围也较浓,诺大的图书馆坐满了同学一点声音都没有,大家都在自觉的学习;所以每天最高兴的就是尽快吃完早餐,早点到老馆占座,最喜欢老馆的座椅了,都是一些陈年的实木书桌,古朴厚实、泡杯热茶找一本好书,一座就是一个下午,这样的时光再也不复返了!
同学来京
毕业10余年后有同学来京,正赶上那段时间特忙,白天要开会、陪好几拨客户,只有晚上的第二场能赶过去和同学聚聚,每天晚上从海淀赶到通州,又从通州返回海淀,基本都是下半夜才回家,一连四五天后老婆发问:“是谁能让你成天夜不归宿?老婆哪里知道这同学之间的感情!某天的第二场之后,大家都喝的很嗨,我们提议回母校看看,不喝酒的同学开着车,夜深了熟悉的西主楼还亮着灯,我们偷偷溜进去拍了几张合影,保安看到来了一帮醉鬼也拿我们无可奈何,我们告诉他,我们就是这里毕业的,拍几张照片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