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1985年9月—1990年7月在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就读,1992年8月—1994年7月在电机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90年8月—1992年7月,留校担任助教,曾担任电机系90级年级主任。后由于家庭原因离开清华,先后曾在航天部五院康拓工业电脑公司、清华同方控制公司、北京利德华福公司等企业工作,编写了《交流电机及其交流调速变频控制》《当代可编程序控制器》等书籍。现任江苏清之华电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双华易驱智能制造研究院执行院长、久久励学项目北京久德公司执行董事。
学生时代:乐于助人,厚积薄发
张学出生于黑龙江省的重工业之城齐齐哈尔市,在当地浓厚的重工业背景影响下,于1985年考入清华大学,选择了电机系。本科期间曾获校优秀学生、社会工作优秀奖等奖项。在大学的第一堂团课上,时任清华大学校团委书记的陈希老师给张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张学才知道陈希老师还曾是短跑冠军。在学校的氛围、老师和优秀同学的影响下,张学积极参加学生工作,锻炼各个方面的能力。
主动要求进步,加上乐于助人的性格,主动帮同学带饭票、修自行车等,张学深受同学们的认可,后来被同学们一路从生活委员、班长选到了系会副主席、第28届校学生会体育部长、增补为校学生会副主席。担任体育部长期间,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竞技体育失利之后,校团委、学生会安排下,张学组织策划了大规模的首届体育活动月,包含各类体育竞赛十多项,特别包括体育诗歌、绘画、征文,举办高校体育发展研讨会等多种活动,成立了八个学生业余运动相关的协会,搭建起了竞技体育和全民健康之间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张学的系统组织管理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加工作:专业立身,致力应用
1990年7月,本科毕业后,张学保送研究生并留校担任助教,成为了当时为数不多的本科生年级主任。1992年,张学在电机系读研,1994年8月由于家庭分工发展的原因,放弃了读博。同年,张学离开学校,去企业工作体察管理, 了解市场需求,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先后曾在航天部五院、清华同方、利德华福等企业从事控制产品研发与系统应用的工作。
在航天部五院期间,张学秉持“国内短缺,国际对接”的理念积极开展国 际合作,逐步发展业务,在这期间,张学先后参与编写了《交流电机及其变频调速控制》《当代可编程序控制器》两本书。凭借着过硬的专业技能,张学很快就成为了公司的业务骨干。
1997年,清华同方上市,同年底,张学回到母校的上市公司清华同方,筹备成立工业自动化部,希望为母校企业的发展出一份力,在清华同方工作期间, 张学一直在思考如何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参与主导推广、升级开发了分布式控制系统,推进在地铁、热网、污水厂等领域重大项目的自动化系统应用。提起这段经历,张学表示,“没有人能给你一个部门,凡事都要自己一点一滴开始筹建,除了完成公司布置的任务,多思考应该再拓展什么。”后来, 为体验民营企业的发展,学习私企的组织管理,张学又去了电机系校友人才多的北京利德华福公司,任高级总监。除了高压电机变频器大容量数字化技术和产品上的支持,张学在水泥行业、电力行业市场大功率战略营销和渠道建设上,也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回馈母校:久久励学,聚爱成河
工作期间,张学时刻心系母校的发展。2009年,适逢清华大学98周年、筹备100周年校庆,张学积极相应校友会郭樑秘书长、陈旭副书记等学长的号召,联系企业,推动成立了“清华之友——五粮液科技·久久励学基金”。每年资助清华大学各院系经济困难、学习勤奋、生活简朴的学生完成学业、成才报国,同时,对学习优秀的同学以奖励;合计每年18名,目前14次合计252名本科生获奖。
面向未来:替代进口,服务社会
面向各个行业自动化、智能化、产业数字化的未来,近几年,张学一直在 思考,除了央企、国企、大学以外,怎么促成进一步替代进口和应用发展?张学表示,我们不反对使用国外的产品,外企做的好的方面我们要借鉴学习,但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将关键技术掌握在手里。基于这样的思考,张学组织清华大学电机系校友正在山东省东营市推进一个新型研发机构,清之华科技公司双华智能制造研究院,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致力于创新电机和精密控制方向的研究与应用, 践行科技服务社会。
寄语后辈:健康第一,一专多能
提到对后辈的建议,张学表示,人的一生很长,健康第一,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幻影。一是感谢清华的体育传统:“无体育,不清华”,8–1大于8!把分散的锻炼和健康的身体结合起来。二是心灵健康,在社会上,面对竞争和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厚积薄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把自己变成金子。其次,一专多能,多去实践,在学校里也能学到一些组织管理,工作时学会团队合作,所有的大项目都是一群人拧成一股绳才获得成功的,怎么样去团结他人,怎么样组织管理,怎么样嫁接资源,都是需要一点点去学习的,作为党员和领导骨干的奉献和带头精神不可少,也要树立好的金钱观,不能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后,保持好的精神面貌,精通专业技能的同时,长久保持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在面对一项新技术、新产品的时候,才能保持竞争力,不至于被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