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芸:从工程实践到话剧演出,清华给我无限可能-九游会平台
en
  • 清华大学电机系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生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电机系校友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电机系微信公众号

校友微信公众号

研究生微信公众号

本科生微信二维码

北京院微信公众号

四川院微信公众号

校友风采

江芸,1963年由北京女四中(现陈经纶中学)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1968年底毕业分配到西北第二合成药厂工作,1978年调回北京从事建筑电气相关工作,一级注册电气工程师,曾任太平洋建筑设计工程公司副总经理、电气总工程师; 退休后曾在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施工图审查中心负责施工图电气设计文件强制性审查工作,入选北京市“做出突出贡献的施工图审查专家”。

江芸一再强调,她是众多普通的平凡的清华人中的一员,扪心自问仅仅做 到努力自强,不负韶华,不辜负国家和母校的培养。

从学生到工人——服从分配,艰苦奋斗

身处特殊的年代,学习工企专业的江芸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化工部的一家新 建三线药厂——西北二合成药厂,参与到三线建设中。

因为专业原因,江芸在分配工作时就被安排了与电相关的内容。她从基础 的电工开始干起,在陕西待了九年后,又回到北京通县参与氮肥厂建厂工作,负责包括一座35kv电站之内的电气施工安装,全通县的电工都来参加会战,江芸领导着一批在原厂牛气哄哄的电工和一批基本电气知识为零的学徒工,凭此前九年的工作实践和不断地学习,树立了专业上的威信,硬是把任务圆满完成。虽然工作和学习不大一样,但清华培养的学习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受益匪浅。她在淮南出差,遇到过一个考回学校研究生的数理力系校友,这位校友毕业后被分到某县建筑队当小工给瓦工和泥。不过他也很努力,遇见他时他已经是淮南矿业学院的老师了。毕业时号召要三个面向大家,要到基层中去,那一代的学生分配在全国各地,不管到哪个边远小地方都可能遇到清华的校友。江芸觉得那几届的学生们,在各自所处的艰苦条件下,依然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

西北二合成药厂修建35kv变电站(第二排左二为江芸)

转行设计,夯实专业——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江芸回北京以后,转行到设计行业。那时民用建筑电气设计领域很少有清 华电机系毕业生,虽然她进入了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但她始终坚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她一开始进入的设计院是中外合资甲级设计院,规模虽较小,参照国外设计事务所设置,而后工作的也是小规模的甲级建筑设计院,但接触了很多工程。比如烟台机场航站楼、青岛博物馆、南昌凯莱饭店、水利部防汛办公楼、民委办公大楼、北京一些住宅小区。此外还有和香港的合作,比如在亦庄建设诺基亚手机工厂。后来担任设计院领导以后,也没有放弃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设计院退休以后,她开始到北京建筑设计院参加施工图的强制性审查工作,当时北京建筑设计院是北京仅有的三家具有审图资质的单位。凭借着踏实的工作态度,工作没几年她成为了审图中心的电气室主任、电气总工,并进入北京审图协会专家组。后来审图参与的工程包括广州小蛮腰、同仁医院新院区、北京饭店二期、国博扩建、08年奥运工程等。

江芸一直工作到七十多岁,确确实实践行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她谈到,一直以来,在每一个岗位上她都是尽心尽力的。谈到转行设计领域的体会,江芸觉得大学时期尽管专业学习的一些时间被浪费了,但是清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 能力,教会了大家在工作中和实践中做好每一件事,不断地去学习。回忆起以前的课程,江芸觉得学过的拖动是最实用的课程。比如有一次专题课讲了电梯,后来她在通县当车间主任时,厂长找她说:“服装厂买了一台电梯,但没有人会装,我给你应了。”江芸也就是用学校学的讲义——那几页纸,给装上了。

从12v到35kv——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

就像工企被人们称为万金油专业一样,江芸在工厂是沾电的工作都干过。后转行到综合民用设计院,民用建筑电气领域涉及的非常广,因此她强电弱电都得做。强电方面,从西北二合成到通县建厂都涉及到建设35kv电站,弱电方面,比如楼宇中涉及的建筑电气设计。在江芸参与到的消防和安防自控、酒店自控、烟台航站楼弱电设计、青岛博物馆弱电设计、楼宇自控等工作中,她都积极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勇于实践。

江芸说:“我们这一代还是比较幸运,能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逐渐引进国外技术的过程中跟着学习。”比如在中仪大厦的设计中,有引进at&t综合布线。当时北京很少使用没有这个技术,江芸觉得有这个机会学习,本身就是很宝贵的,也是很幸运的。虽然一开始因为分配原因,十年的时间在做工人,并且领了五年实习工资以后才转正;但是自己通过坚持学习,在实践中凭借自己的努力增长了知识,知识面也不断拓宽,工作涉及从12v到35kv这个广阔的领域。在化工局做过管理工作,做过设计,也搞过设计院经营管理,江芸用实际行动成长为“多面手”。

从文工团话剧队到校友剧艺社——艺术人生,育己育人

江芸一入学就加入清华大学文工团话剧队,在大一下学期,也就是1964年,参加演出了话剧《千万不要忘记》,这是一部以阶级斗争教育、不要忘本为主题的话剧,当时要求每个学生看一遍。后来又用话剧队队长创作的剧本《我们是劳动人民的儿子》排新的剧目,原剧本来是反映建筑工人的,等到水利系水6从三门峡水库毕业设计实习回来,又补充了一些实习的体验,就把场景就改到水利工地,并把毕业实习的内容揉进去再创作。当时学校宣传部负责同志看完这个剧以后,组织话剧队员集中,于是话剧队同学的组织关系就转到了文工团,江芸在文工团一直待到1966年,只有后来上课才回到系里。编完这个戏之后,还排了一个话剧《槐树庄》到各个学校演出。这段学生时期的话剧排演经历为江芸退休后的演出活动埋下了伏笔。

退休以后,尽管审图工作繁忙,但江芸还是加入了清华校友剧艺社发光发热。江芸的先生也是话剧队同学,他们一起朗诵解聘如的作品《人与人生》,这是一部富有哲理的人生问答录。江芸夫妇用这个本子演出朗诵,反响特别好。夫妇二人从2004年到2018年一直持续到各地、各大中院校等演出,作者解先生感动于他们的坚持,就在家乡兴化组织了第一百场的演出。还有一次在清华大礼堂的入学联欢上表演《人与人生》,同学们反响热烈,刷爆了现场弹幕。

后来江芸夫妇两人又朗诵了《青春中国》,并作为新生入学教育演出的节目,激发了青年学生们共鸣。之后,大家认为剧艺社本来是搞话剧的,不能老做朗诵,于是下了决心排话剧《雷雨》,江芸演鲁妈,她先生当导演。当时有个校友是清华图书馆原馆长,他和图书馆同事们商量,就在老图书馆曹禺先生曾经写剧本的长桌附近演出。那会正好赶上校庆,演了一幕和二幕,还邀请了他的二女儿万昭来看演出。因为反响很好,到2015年演出了《雷雨》全剧,地点也从图书馆老馆变到了蒙民伟音乐厅,这是清华大学第二次演出《雷雨》全剧。2016年校庆演完出了《日出》,后来又排了《北京人》,排得差不多以后,疫情来了,所有的这些活动都停顿了。

在采访的最后,江芸也送上了对电机系九十周年系庆的祝福,祝愿母系发 展越来越好。江芸学长始终践行着清华人行胜于言的作风,既响应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号召,也为校友文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也十分期待能在疫情平复后,再在校园里欣赏到江芸学长参与的话剧演出。

—— 分享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