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施,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2007年入学清华大学电机系读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几年后,她到澳洲悉尼大学攻读电气工程专业博士,以3年5篇顶级期刊论文的成果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国加入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专注于能源数字化与储能安全方面的研究。现任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智慧微电网研究所副所长。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梁惠施认为父母给她最好的礼物就是放手给她空间。从上小学开始,完成作业、复习考试到后来参加竞赛,全靠自己管理自己,这锻炼了她独立自主的能力。她认为,自己后来考上清华乃至之后工作、读博,一路走来,都得益于童年时代养成的这种能力。
梁惠施本科就读于清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本科阶段的一次讲座上,郭樑老师谈到清华学生要“入主流、上大舞台”,这深深地触动了她,使她决心进入能源行业。硕士阶段,她转到电机系攻读硕士。当时生医系和电机系在大一大二的课程比较相近,在大三之后培养方向发生分化,为了更好地为研究生的学习做准备,她在大四时补上了电力系统和电机学等相关课程。研一刚进入电机系课题组,导师让她参与首钢电网仿真分析的研究项目,这对她这样的转系生而言是不小的挑战。在她自身努力、程林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师姐的帮助下,她逐渐适应了在电机系的学习生活并顺利完成了项目。硕士期间,她在程林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微电网可靠性评估方面的课题,并发表多篇论文。提起程林老师在学习和科研上给予她的帮助,她至今仍充满感激。
在校期间,梁惠施在完成专业学习和课题研究外,还参与了很多社团工作。大二、大三学年,她担任医学院tms分会长。硕士期间,她加入了职业发展协会。在协会里,她交了很多来自各个系的朋友,也参与和组织了很多职业发展活动。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她在研究生阶段积极参加企业实习,先后在微软、施耐德等公司实习过。在企业里所做的实习工作都是很琐碎的,花费了她大量的课余时间,她觉得如果重新读一次硕士,她可能会选择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研究上。“但是之前的职业探索并不是无用的,”她说,“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在当时那个年龄,我确实需要去了解外面的社会和职场环境,这对我后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新环境是很有帮助的。”
硕士毕业后,梁惠施进入中国电科院从事配用电领域的研究工作。在电科院工作期间,她参与了十余国网项科技项目的研究,参与制定了国内外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和储能领域的多项标准。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研究能力,获得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在电科院工作了八年之后,她选择了辞职出国读博。在回忆在国外读博的生活时,她说:“我很享受读博那几年的时间,因为可以心无旁骛、安安静静地沉下心来去研究一些问题。虽然做科研的过程确实是艰辛的,就好像在摸黑走一条崎岖的路,但一旦你突破了一个点,就可以继续往下探究并且可以挖掘出很多的旁支,进而不断地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这个过程非常有意思。”
在谈到在清华的学习经历对自己的影响时,她说:“我很感恩自己能上清华,清华给了我很多东西,让我受益终身。在清华上学时高强度的学业训练,培养了我很强的自学能力。在园子里遇到的各路贤人能人,也让我能更好地提升自己。不过更重要的,我想是清华在我骨子里刻下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吧。对于每个清华学生来说,我想这是个永远的精神召唤。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也曾经有过迷茫和徘徊,但在某个深夜我想起了母校“自强不息”的校训,真是犹如听到洪钟大吕,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这也是我决心去出国读博的一个原因。”
谈及回国加入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初衷,她分享道:“我们国家能源革命的大幕已经拉开,未来的十年一定是中国能源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国能源转型的气魄和力度,在全世界其他所有国家都是没有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回国对我而言是最好的选择。清华四川院是一个能源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平台,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业发展平台,这里有很多系友,你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清华‘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也敦促我要更努力地工作。”目前,梁惠施在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研究方向是能源数字化与储能安全。针对目前国内储能电站运行的安全问题,她带领团队研发了一套储能电站主动安全及智能运维系统,目前在江苏、内蒙、北京、秦皇岛等地都有落地的工程应用。
被问及在电机系90周年系庆将至之际有什么想对师弟师妹说的,她想了想说:“希望师弟师妹们走出校园之后能够铭记校训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任何时候,都要不辍前行,不管最终能走多远,都能多少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希望以后到白发苍苍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回来向母校报告,不负遇见,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