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实办实事,重走长征路——访清华大学电机系原副主任谢小平教授-九游会平台
en
  • 清华大学电机系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生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电机系校友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电机系微信公众号

校友微信公众号

研究生微信公众号

本科生微信二维码

北京院微信公众号

四川院微信公众号

党建标杆

10月18日,电博182班党支部和系机关党支部联合,对原电机系副主任谢小平教授进行了访谈。

(一)谢小平教授简介

1959年河南开封实验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经六年大学学习,于1965年毕业留校工作。1985-1998年,任职电机系副主任,期间又兼任系党委宣委和工会主席等职。1998年创办民办清华育才实验学校,曾担任校长八年。

兢兢业业办实事,踏踏实实做主任

1965年大学毕业时要填报工作志愿,当时谢老师励志做国防建设,所以填写了七机部,后因学生工作突出,“上了六年大学,没有离开过干部的岗位”,所以被留校准备让担任政治辅导员工作。1965-1966年响应“四清运动”号召,谢老师被派往平谷县镇罗营公社担任四清工作队队长兼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清华大学成为重灾区,教学与科研遇到严重破坏,刚正不阿的谢老师却“从来不服软,坚持真理”,“作为党员来说,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随波逐流”,于1969年6月下放到江西波阳湖鲤鱼州劳动改造两年有余。农场撤消后回校,在动态模拟实验室工作,在一年后担任发电教研组书记。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时因为不愿随波逐流任意批斗教研组的老师和领导,于1973年又被派往大兴区团河农场以创办农电班为名,又一次参加“劳动改造”,期间由于谢老师对此不能接受,拒绝担任本不该担任的工作,只好边劳动改造、边学习边教授电子学工作。文化大革命之后,谢老师受国家机械委科技司委托,在时任校长高景德及秘书长吕森的授意支持下,在电机系创办了成人教育大专班培训班,专门为中小机电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由于是计划外招生,所以办学过程困难重重,需自行解决学员住宿、吃饭和上课等问题,谢老师为此到处奔波,上下求索、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办学第六年后,在90年代初,校领导为贯彻教育部的“治理三乱”指示,又针对培训班的管理事宜进行了讨论,要求停办。最终在谢老师的坚持下,大专班归入继续教育学院,后归入夜大进行管理。培训班前后共举办了17届,期间谢老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觉得这是值得的,“要做一个刚正不阿的老实人,要老老实实办事,不管办什么事,干,就要干好”,正是这种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精神,谢老师赢得了同学们和老师们的信任。他在电机系副主任这个岗位坚持了13年,期间拒绝了多次升迁的机会。刚正不阿做人、不慕名利干实事、全新全意为大家,是这位老党员坚守了数十年的信条,也是老一辈共产党人宝贵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重走长征路

提到重走长征路的动机,谢老师说,“今天的中国已经取得了许多非凡的成就,这些非凡的成就,是建立在无数革命先烈的基础上的,吃水勿忘挖井人”。正是怀着对长征、对先烈的敬畏之心,2016年,78岁的谢老师决定“亲自考察历史,体会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开始自费重走长征路。2016年至今,谢老师共用了将近200天的时间,前前后后进行了11次,从江西出发途经11个省份,采用坐车加徒步的方式,经血染湘江、四渡赤水、强度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腊子口哈达铺、六盘山、吴起镇自费走完了长征路。谢老师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到当地的纪念馆或展览馆学习拍照,前后拍下了数万张有价值的照片。他对长征的起因、经过、发生的故事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谢老师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党员的学习。

英雄红军血流淌,为国捐躯谱华章

谢小平老师结合他在长征路上各纪念馆和展览馆中拍摄的照片等资料,向我们讲述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感人的小故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军的行军路线、通道转兵、湘江战役、四渡赤水河、猴场会议、遵义会议、芶坝会议、榜罗镇会议、“真理小道”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军事、政治事件,以及红34师师长“陈树湘断肠明义”、“三块石头的故事”、“红军帽的故事”、“生孩子的故事”、“半条被子的故事”、“祖孙三代护旗的故事”、“七根火柴”等故事,从不同方面展现红军战士宁肯牺牲也不当俘虏的气节、红军长征时期的艰难困苦以及革命时期的军民鱼水情。

在谈到长征路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时,谢老师多次表示他对湘江战役印象深刻,一场战役牺牲了五万多人,其中包括师团级干部36人,湘江水都被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以至于民间流传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在湘江战役纪念馆中专门设有师团级干部英名录和湘江战役红军烈士英名廊来纪念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献出生命的红军战士们。谢老师在英名廊前和一位保洁阿姨聊天时说这里被打扫的一尘不染,保洁阿姨则回答说不打扫得干干净净,自己就愧对了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先烈们,他们是为了我们能在独立自主的国家里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才献出了生命,我们不能忘本。

谢老师还特地和我们分享了一首他自己作的诗,旨在纪念湘江战役中牺牲的英烈们。

血战湘江

撤离苏区战湘江,介石调兵又遣将。

围追堵截枪声响,敌机轰炸更猖狂。

英雄红军血流淌,血染江水显红光。

淄重千斤双肩扛,日夜行军又打仗。

李德专横失方向,损失惨重痛悲伤。

多少父母丧儿郎,为国捐躯谱华章。

正确路线再申张,跟着老毛不迷航。

此外,谢老师讲述的“生孩子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军四渡赤水时,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发的妻子陈慧清临产,当时条件艰苦,根本没有医护人员和必要的医疗设备,陈慧清又正好遭遇难产,在路边的草棚里痛得直打滚。但是前线的枪声却越来越近,守候在一边的红军修养连党总支书记董必武对警卫员说,“告诉董振堂(作者注:时任军团长),这里生孩子,让他把敌人顶住!”为了保证陈慧清母子平安,董振堂给战士下达的命令是“生孩子要多长时间,你就给我顶多长时间!”后来红军战士们死守了两个小时,硬是等陈慧清把孩子生了下来。孩子终于出生了,许多英勇的红军战士却牺牲了。战斗结束后,一些痛失战友的战士对陈慧清颇有微词,甚至抱怨说,为了一个孩子牺牲那么多红军战士不值得。董振堂听到后大发雷霆,说:“我们今天革命打仗,不就是为了他们的明天吗!”空气里还弥漫着浓重的硝烟味,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就被放在路边的破草屋里。董必武同志让医生找块破布把孩子包好,又写了一张条子,连同十块银元,一起放进襁褓,把孩子留在了原地。陈慧清事后才知道这一切,她连孩子的面都没见上,心头无限酸楚和愧疚:“孩子啊!孩子!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士,才把你接到了人世间……等革命胜利了,妈妈一定回来找你。

牢记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走访长征路之后,谢老师对长征精神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长征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在于其正确的革命路线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有着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非凡的气概”,当年红军的长征路靠的是红军用两条腿“走啊走,走出苦难,走出悲壮,走出辉煌;沿着理想,沿着信仰,沿着主张;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走向明天的胜利辉煌”。

谢老师在访谈过程中多次跟我们强调,“勿忘历史,一定要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长征精神同红船精神、大别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都在鼓舞着每一个有良知、有觉悟、有信仰的中国人”。谢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是伟大的民族精神,靠的是国民团结,靠稳定的社会环境,靠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也要靠企业家的开拓进取,“每一个青年党员,不能忘记昨天的苦难,更要铭记明天的辉煌和伟大梦想”。

给同学们的寄语

“朝阳似火耀东升,牢记使命新长征;

苦难辉煌长征路,青春无悔献终生;

中华民族要振兴,富国强军中国梦;

坚定梦想怀壮志,科技高峰敢攀登;

大海航行靠航灯,长征精神永传承;

赤胆忠心跟党走,百年重唱东方红。”

—— 分享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