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大我,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
——在电机系2023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电机系校友代表 褚旭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在座各位同学的毕业典礼,首先,向大家表示诚挚的祝贺!并对在座的各位老师致以最高的敬意!
我1994年考入电机系,在电44班,1998年本科毕业,先后跟随姜建国教授和蒋晓华教授进行硕士和博士的论文工作,毕业后又在学校工作了一段时间,直到2006年才离开清华园。今天在这个讲台上,面对我曾经的各位师长,以及未来必将成为各行各业栋梁精英的各位学弟学妹,感觉又回到了当年做学生进行论文答辩的时刻,让我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我并没有深刻的人生鸡汤可以分享,只能简单回顾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经历,和在此过程中的一些感悟,供即将走上科研和工作岗位的各位同学参考。
我2006年离开清华的时候,选择加入通用电气全球研发中心在上海的分支机构,当时我的选择很多,选择去这样一家跨国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中国加入wto还不久,国内绝大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由于缺乏来自工业界高水平研发需求的引领,在高校很多科研工作或者相对于国内的产业过于前沿而很难应用,或者在重复性的解决一些先进跨国企业早已解决的问题,这让我当时对自己科研工作的价值有了深深的怀疑,因此想去最先进的跨国企业去看看他们的研发究竟是怎么做的。
在通用电气工作的6年,正值跨国企业在中国蓬勃发展的阶段。我在ge的第二年就开始承担一定管理工作,带领团队探索功率变换技术在新能源、医疗、轨道交通、航空和环保等广大工业领域的创新性应用,这段经历让我对工业界的创新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创新是有价值的,如何完成从概念到产品的转化,转化过程中该做什么或怎么做科研工作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同时,我也发现,尽管在通用电气这样一个有30万员工,全球化水平已处于领先程度的美国企业,研发中心的中国员工也能参与到部分核心技术的开发,但大量国内毕业于顶尖高校的博士硕士仍主要在做各种诸如供应链本地化、国内客户支持、产品外围优化等细枝末节的工作。而另一方面,到2010左右的时候,大量本土高科技企业已经开始崛起,尽管其薪酬待遇和管理水平和成熟外企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但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和入世10年以来积累的人才、资金和产业链的基础上,来自产业界的高科技研发的需求开始进入爆发期,从而一定会给研发人员提供更加波澜壮阔的舞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这个时期,当时也是通用电气在中国如日中天,发展到接近顶点的时期,选择加入联影医疗,这样一家刚成立不久的初创企业。联影医疗从事的是大型医疗装备的研发和制造,当时这个行业的国产化程度非常低,国内市场基本上被几家跨国巨头垄断。联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全线覆盖所有品类产品,全面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性能对标国际顶尖水平为原则,致力于打破垄断局面。这些理念,对于在清华“又红又专”的氛围下成长起来,又有一定“工程师情怀”的“理工男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到了联影医疗以后,我最开始负责磁共振成像系统中两类核心功率部件的研发工作。这两个部件当时都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还买不到性能最高的。起步阶段是非常艰难的,我带领的团队大部分都是应届生,大家全都零经验,我自己虽然在外企参与甚至领导过某些相关技术的研发过程,但总体而言只能说是“看过猪跑,吃过一点猪肉,但从没有从头养过猪”,因此研发的过程基本上是靠团队自己摸索,好在我的团队成员都非常优秀,一旦有机会从事最先进技术的研发,只要有科学的方法,实践如何解决其中的问题就成为他们成长最好的老师。公司也非常有耐心,容忍我们这样一批人按自己的节奏,“五年磨一剑”的方式和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死磕”,就这样,我们最终在这两个领域都实现了国产替代并反超,性能开始领跑全球,并和其它研发团队一起实现了超导磁共振系统核心部件100%国产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整机性能的世界纪录,联影医疗也在2020年时因为高场磁共振的国产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来,我的工作范围扩大到所有医疗装备的功率类核心部件,到2019年时,公司成立了一个专门的事业部来覆盖这一类的部件,我负责的业务进一步由功率电子扩展到真空电子领域,到去年联影医疗科创板上市时,联影医疗已经成长为国内大型医疗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拥有一支超过3000人的研发团队,其中有62位清华校友。我所负责的核心部件也已有5大类,二十多个型号的产品在全球几千家医院投入使用。
回首我不到二十年的工作历程,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珍惜自己的经历,走过的每一步都会为未来留下痕迹。在清华读研期间,我最开始从事的是电力电子控制方面的工作,博士期间转去做磁共振里的射频电磁场,毕业留校后又干了一段超导磁体,在通用电气期间搞射频放大技术的研究,到联影后研发各种医疗设备中的功率变换装置,近几年又去搞真空电子部件,最近又开始探索医疗之外的一些应用领域,专业方向不断变化,尤其是在学校做研究生的阶段,干的几个领域当时看风马牛不相及,当时觉得非常艰难,但工作后欣喜的发现过往所学居然都有用武之地,这里尤其要感谢我博士期间的导师蒋晓华老师把我带进了医疗装备这个领域的大门。其实,不仅是医疗装备,绝大部分的高端装备技术都是高度复杂的多学科交叉领域,扎实的数理基础,多学科的知识储备,是在这些领域做出创新性工作的必要条件。
二、关于“价值”。我个人职业生涯中两次重要的转变,背后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之一就是我对个人价值的认识。我是70后,在时代赋予的红利下,获得了一份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这让我在生活方面并不面临太大的困难。然而,我深知这些并不应该成为选择职业道路的唯一考虑因素。我并不是党员,但受清华校风熏陶多年,在工作中一些迷茫的时刻,还是会问自己,我要做的事情真的有价值吗?除开养家糊口,是不是真的为社会创造了价值,这个世界是不是会因为我做的事情而发生一些改变?所幸的是到目前为止所做之事皆为所愿,还能有一部分时间用于科研一线,从事的也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谈不上有什么成就,但都还算的上利国利民,有助于社会进步。
三、关于前面提到的“时代的红利”。我有幸处于中国历史上对于科技工作者最好的时代,从吸引外资融入世界产业循环、到发展内需国产替代,再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高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提供了个人发展的最佳舞台。回顾过往经历,我其实一直在自觉不自觉的追随着时代的脚步,选择到最大的舞台,做最困难和最被需要的工作。过去10年,我在联影主要的工作内容,可以用“国产替代”四个字来概括,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创新性的工作,也在性能上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但大多数工作仍是沿着国外先进企业开创的方向前进,而且,我国的基础工业仍广泛的存在大量短板,我所从事的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对这些“卡脖子问题”有切肤之痛,我目前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和我们上下游的伙伴单位合作,补上这些短板,全面实现自主可控,这个目标,应该会在我们这一代完成,对于在坐的各位同学,当10年或20年后,你们已经成为各领域的中坚力量,我相信届时引领性、原创性的创新将成为新时代的主题,这也必将会更加复杂和困难,但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我们作为“前浪”为大家打好基础,未来也一定会被大家超越。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祝各位学弟学妹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保重身体,鹏程万里,前程似锦!祝愿母校和电机系发展越来越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