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由教育部组织的“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过程分析与控制”科技成果评价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安、上海大学教授陈伯时等9位评价委员会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韩英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处长刘昕民,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康重庆,清华大学科研院马小力,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赵争鸣领衔的大容量电力电子与新型电力传输团队成员等相关人员共计30余人参加了本次成果评价会。
评价会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刘昕民副处长主持,清华大学电机系康重庆主任致欢迎词。赵争鸣教授、袁立强副研究员等项目组成员分别做了技术报告、查新报告、测试报告和经济社会效益报告等。该科技成果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力电子领域第一个重大项目以及三个联合机构的校企合作项目,历经十五年的潜心科研,创造性地从系统电磁能量变换和开关脉冲瞬态过程的角度展开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容量电力电子变换系统电磁瞬态过程分析与控制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装置变换能力和系统可靠性,并推广应用于大容量电力电子装备及工程实际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应用报告指出,近三年间直接经济效益超18亿元,在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新能源并网传输、区域电网互联、电能质量提升等国家重点工程领域和多个海外工程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评价委员会专家在听取研究团队汇报的基础上,对科技成果在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分析理论与控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表示高度肯定,并就具体技术问题展开了质询和讨论。评价委员、上海大学陈伯时教授认为该科技成果在电力电子系统可靠性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实现了电磁瞬态过程的精确分析和控制;评价委员、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力电子分会肖向峰秘书长认为该科技成果具有很好的引领性和前瞻性,已经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建议后续与器件制造者开展更深入的合作研究;评价委员会主任周孝信院士肯定了成果的重大意义,并建议进一步系统化和完善相关理论,从而建立起电力电子学的基础理论体系。
经讨论,评价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科技成果在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分析理论与控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引领并推进了国内外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分析理论和控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