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成都,三年时间,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已经从只有3名员工发展成为拥有31个科研团队、300余名员工的高层次科研机构,培育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0家,累计产出核心技术27项,创新产品64项,申请专利214件,获批纵向科技项目35项。
作为最初的三名员工之一,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表示,研究院落户这三年,他跟同事共同见证了天府新区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发展,希望未来研究院能助力新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天府新区同命运共成长。
2016年2月22日,在清华大学电机系任教的高文胜接到学校的委派通知,出任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第二天,高文胜就飞抵成都,全力投入到研究院的筹建工作之中。
从研究院目前所在的兴隆湖畔往北走10公里就是海昌路,这里曾经有一片集装箱搭建的临时办公区,为当时新生的研究院提供了一片安身之地,也给最早的一批员工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奋斗记忆。也是在这里,建立了研究院和天府新区同向而行的紧密联系。
和高文胜一道前来的,还有两位副院长,分别是原清华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刘婉华和清华电机系系友刘毅。他们就在简陋的临时办公场所着手搭建组织架构,探讨研究方向,招聘工作人员。一幅发展蓝图就此稳步展开。
高文胜说:“引进国际前沿的高端人才和团队,是研究院成立之初面临的最大难题,但在各级党(工)委、政府(管委会)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来自全球各地的精英人才都开始加入九游会平台。”
在研究院成立当年,总共引进了10个团队、100余名研究人员。解决了团队引进问题后,高文胜和他的同事开始把目光放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
作为研究院在成都的具体负责人,高文胜等几位研究院初创人员带领着新入驻的团队一起做研究找方向、搭平台找资源,尽心促进每一个项目的孵化。其中,在研究院的支持下创立的成都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冲),在创立第一年就做出了中国大陆第一颗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独立设计完成并具有量产能力10gbps高速信号调理类芯片。到了2017年,易冲已迅速占领市场。在研究院的孵化下,短短两年时间,易冲经历了从入驻研发,到对接市场,再到产业化市场化的跨越。目前,易冲已经完成四轮融资,估值10亿元以上,正式进入上市辅导期,被评为中国60家瞪羚企业之一。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引进的31个科研团队,都收获了不俗的发展成绩。自2017年5月入驻以来,仅短短一年时间,能源大数据研究中心的合作对象已经涵盖四川众多大型企业。而且,其核心产品kmx工业大数据平台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成功发布,被工信部认定为2017年大数据优秀产品。此外,还成功孵化高科技企业,并一举成为四川省首批认定的三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之首。
有成功也会有失败。“科研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总会有失败和结束。”高文胜觉得,这是创业必须面临的修炼。
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对市场的预判,高文胜带着管理团队和每一个项目团队一起研究项目的可行性,但个别研究课题还是在进行了几个月就被宣判“死刑”。这个阶段,也是高文胜最为痛心的时刻。截至目前,有六七个课题终止,这对每一个参与者都是种煎熬。“但是选择了创新创业这条路,就得去承担一切后果”,高文胜说。
在积极开展科研并获得诸多科研成果之外,研究院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
▎2017年9月,研究院在兴隆湖畔成功举办“2017中美‘2 2’清洁能源论坛”活动;
▎2018年6月,研究院和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在西博城共同举办了第十四届iet交流直流电力传输国际会议;
▎2019年6月11日,研究院在西博城成功举办首届能源互联网国际创新创业峰会;
▎从2017年开始,研究院连续三年举办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
对于未来,高文胜和他的同事都充满信心。今年是清华大学与四川省新一轮省校合作的开启之年,研究院将继续发挥清华大学的学科优势,围绕建设能源互联网新型业态的人才汇聚平台、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发展高地,开拓创新,大力推进建设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试验检测平台、能源互联网科技产业园等重点工作,助力新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新区同命运共成长。